【作者:任金伟】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,坤立的背后有三个伟大的女人,她们是坤立的奶奶刘德阁、母亲周秀英和爱人俞花敏。
—— 奶奶是坤立心中的月亮。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总爱以月亮为题,将它描绘成嫦娥栖居的广寒宫,是吴刚永不停歇伐桂的秘境,也是玉兔捣药的仙家之地。可在坤立的心底,月亮从不是虚幻的神话,而是奶奶刘德阁的模样 —— 那是他生命里最亮、最暖的一轮月,温柔地照亮了他漫长的人生之路。
奶奶生于 1893 年农历十月初七,是河西金中寺刘家大户的姑娘。自小受家风熏陶,她深谙三从四德、礼义廉耻,一双缠过的小脚让她走起路来一摇一摆,行动格外不便,可即便如此,她从未在家人面前喊过一声累。
每年一进腊月,年味渐浓,奶奶就和妈妈一起忙着备年。两人抱着沉重的木杠子推石磨,一推就是两三天,磨出的雪白精面,她们舍不得尝一口,全都蒸成暄软的白面馍,要么用来敬献祖先,要么留给上门的客人;而她们自己,常年吃的都是磨面剩下的黑面馍。每逢过节做豆腐,奶奶总会把滤下的豆腐渣和萝卜丝、红薯丝拌在一起,蒸成窝窝头,饿了的时候咬上一口,满是朴实的喷香。母亲常对着年幼的坤立念叨:“你爷爷、奶奶一辈子命苦,没享过一天福,整天在地里累死累活种庄稼,图的就是让咱们能吃饱饭。”
展开剩余80%奶奶的一生,总在心疼别人,却唯独忘了心疼自己。到了晚年,她总说胃疼,疼起来像是胃里长了瘤子,连饭都吃不下,后来还出现了大便带血的症状。可那时候的卫生院,只有中医坐诊,没有外科医生,更没有能做手术的大夫,只能抓些中药勉强支撑。1971 年农历九月二十七,奶奶还是走了,享年七十九岁。
奶奶去世的头天晚上,特意把坤立的爱人花敏叫到床前,气息微弱却语重心长地说:“花敏啊,不管你将来生的是男是女,都千万别送给别人。咱家人数少,人多了才热闹,日子才更有奔头;你记住,一个鸡子都有两只爪,能自己刨食养活自己,咱人只要肯干活,就饿不死。” 花敏含着泪使劲点头答应,奶奶这才带着一丝安心的笑容永华证券,缓缓闭上了眼睛。
奶奶走后,坤立每次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,就会想起奶奶推磨时弯腰的背影,想起她蒸馍时眼角的笑容,想起她缠着小脚在院子里慢慢走动的模样。奶奶就像那轮亘古不变的月亮,不管他走到天涯海角,走了多远的路,她的光,总能稳稳地照亮他回家的方向。
—— 妈妈是坤立心中的大树。有人说,妈妈是春雨,孩子是雨后绚烂的虹;有人说,妈妈是明月,孩子是围绕着月亮的星。可对坤立来说,妈妈周秀英既不是雨,也不是月,而是他心里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 —— 她用一生的爱与坚守,为他这个三岁就丧父的苦孩子,撑起了一片无雨无风的蔚蓝天空。
坤立的母亲周秀英是石界河高坡人,生于 1918 年农历二月初九。坤立的父亲去世那年,她才 23 岁,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。可在之后的 56 年里,她凭着一腔深沉的母爱和沉甸甸的责任,守住了对丈夫的诺言,守着年幼的儿子,守着风雨飘摇的白家。她用 “玉可碎而不可改其泽,竹可破而不可改其节” 的骨气,硬生生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。亲戚、邻居和叔伯们提起她,无不称赞:“周二姐守节真是值啊!你看现在,孙子、孙女、重孙一大群,个个聪明能干,真是了不得!”
自古都说婆媳是天敌,相处多有紧张,可坤立的母亲却打破了这个说法。她对上恭敬孝顺坤立的奶奶,对下疼爱体恤坤立的爱人花敏。坤立和花敏先后生了六个孩子,全都是母亲一手搂大的。母亲总说花敏 “活儿重、身子累”,晚上睡觉从不让花敏费心带孩子。不仅如此,母亲还常年担着一家人做饭的活儿,一直做到 60 多岁。每到夏天入伏,天气闷热得像个蒸笼,一烧锅,火苗裹着热气往身上扑,她的上衣很快就被汗水浸透,能拧出水来。花敏看在眼里、疼在心里,主动抢着去做饭,让母亲歇一歇,可母亲总摆摆手说:“我还能动呢,不用你忙,你歇着就好。”
1994 年 9 月 1 日,坤立的母亲从沙发上起身时,不慎摔倒导致骨折。尽管后来得到了悉心治疗,可终究因为年纪大了,骨头愈合得慢,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。同年农历十二月初六凌晨,母亲永远地离开了,享年 77 岁。
腊月初八那天,天空飘起了大雪,母亲下葬。坤立亲自为母亲撰写悼词,还为她开了生平介绍会。他在悼词里写道:“吾母周氏秀英,生前忠贞守节,贤德淑良,其行世人咏颂……” 这便是他伟大的母亲,像一棵坚韧的大树,撑起了一个失去顶梁柱的家,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 —— 她永远是坤立心中最敬重的 “神”。
—— 贤妻是坤立心中的女神。如今的坤立,常常独自坐在屋里,望着喻花敏的遗照发呆。照片里的她,短发用胶拢子梳得整整齐齐,鬓角已有些许白发,戴着朴素的金耳环、金项链,眼睛笑眯眯地望着前方,那神情,像是在盼着外出的孩子们回家,又像是在琢磨着晚饭该做些什么。每次看到这张照片,坤立的思绪就会不自觉飘回过去,想起她陪着自己走过的那些苦日子,也想起后来一起熬过的好日子。
她是勤俭持家、吃苦耐劳的 “顶梁柱”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家里的几个孩子陆续到了上学的年纪,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,可坤立的工资并不高,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喻花敏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主动跟坤立商量着法子挣钱:她提议喂母猪,说母猪下了小猪崽能卖钱补贴家用;又跟着别人学织草袋,织好的草袋卖给公社的粮站,换些零钱;后来还在村里办了个代销点,卖些油盐酱醋、针头线脑,既方便了村民,也能多挣点家用。再后来,她又跟着村里的人一起烧机砖、租赁钢管,只要是能挣钱的正经活,她从不挑拣。就连打场、扬场这种通常只有男人才干的重活,她也做得又快又好;春天摇楼撒种、夏天弯腰插秧,她干起活来,一点也不比男人差。村里的人都说:“坤立真是有福气,娶了个这么能干的媳妇!”
她是敬老爱幼、关爱家人的 “暖心人”。不管平日里多忙,喻花敏也从没忘了家里的老人。每次上街赶集,她总会特意给老人买两根焦麻花,再割点卤肉带回来。坤立的母亲牙口不好,焦麻花泡在汤里会变软,卤肉也炖得软烂入味,母亲常跟人念叨:“还是花敏懂我,知道我爱吃啥。” 坤立喜欢看书、看报,喻花敏也一直全力支持,她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省下来,给坤立买新书、订报纸,还笑着说:“你是干部,多看书、多看报,才知道咋给村里办事,咋为乡亲们谋好处。” 她这一辈子,总在为别人着想,从来没想过自己 —— 坤立想给她买件新衣裳,她总推脱:“我这衣裳还能穿,不用买新的,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用,他们正是长身体、需要钱的时候。” 生怕自己多花一分钱。
她是心地善良、乐于助人的 “热心肠”。喻花敏见不得别人受苦,只要看到村里有人日子过得难、没衣裳穿,就会把儿媳们、闺女们拿回的旧衣裳收拾干净、缝补好,送给需要的人。有一次,村里的五保户张老太没钱买新衣裳过冬,冻得直打哆嗦,喻花敏二话不说,把自己身上穿的棉袄脱下来洗干净,送给了张老太,张老太感动得直掉眼泪,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。她对集体的事情也格外热心:村里拉水管找水源的时候,她总是走在最前面,跟着大家一起上山找水。为了找到干净、充足的水源,她跟着村干部走了十几里山路,脚上磨起了水泡,也没喊过一句累、说过一句苦。
她是相夫教子、品德高尚的 “贤内助”。俗话说,牙齿和舌头还会有磕碰的时候,可喻花敏和坤立结婚这么多年,却从没吵过架、红过脸。即便坤立因为工作忙,顾不上家里的事,她也从不抱怨,总是温柔地说:“你放心去忙村里的事,家里有我呢,啥都不用操心。” 对儿女们,她也从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,总是耐心地讲道理、教事理。她特别关心儿女们的学习,不管家务多忙,每天都会督促孩子们读书、写字。儿女们小时候,她常常在灯下陪着他们写作业,遇到孩子们不会的题,她就和坤立一起琢磨,实在想不出来,就叮嘱孩子们第二天去问老师。如今,儿女们都长大了,个个孝顺懂事,也都很有出息 —— 这一切,离不开喻花敏的悉心教导。
2010 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凌晨,喻花敏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离世,享年 73 岁。出殡那天,天空飘着漫天大雪,从家到墓地的 500 米山路上,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,1000 多人的送葬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。坤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,看着眼前浩浩荡荡的人群,在心里轻声对妻子说:“花敏,你看,这么多人惦记着你,这么多人舍不得你,这辈子,你活得值啊!”
编辑:李海朝永华证券
发布于:河南省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